Translate

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

家長肯放手 成就IB狀元全人發展

究竟本地文憑試跟國際預科文憑課程(IBDP)有何分別?看過今屆其中兩位考獲45分的滿分狀元,就讀漢基國際學校(CIS)的林茞恩(Cordelia)、勞浩恩(Christopher)的個人履歷表,更覺得成績以外,所謂全人發展大抵如兩位涉獵不同類型的活動及工作經驗,為未來鋪路──沒有補習操練,用自己的方式掌握考試技巧,終於成為全球147名滿分狀元之一。

兩位來自漢基國際學校(CIS)的狀元,林茞恩將在劍橋大學讀法律,而勞浩恩則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修讀哲學。Christopher乃自修哲學,其考試論文題目為「在柏拉圖的哲學思想,如何分析城市與人性的矛盾」,將在大學修讀的範疇,乃用哲學、邏輯看科學問題:「很多人看哲學,總覺得虛無飄渺,認為都是看人生是甚麼等問題……其實,當中有很多實用,像物理學家認為有黑洞、multiverse(多重宇宙論),我們看不到這些東西,是否真正存在?用哲學,一個獨立角度便可看出根本的問題……」聽畢他的解釋,未及領悟箇中原委,然而,這正是IB課程成功的地方,是可以讓學生涉獵喜歡的範疇,自行發掘至大人想像不到的深入程度。「將來可以做很多工作,因為哲學同時涉及數學,可從事金融、心理學、做研究等,在美國主修哲學,都可以做醫生(往後可繼續讀醫),因為都要想道德論理問題。」

迥異讀書方式

IBDP要求學生文理並重,Christopher指出課程要求學生有很高的寫作能力:「就算數學,都有30%要寫數學研究,我寫essay是『打麻雀食糊的或然率』。」而Cordelia寫的則是「在香港租酒店,用數學分析哪間最抵」:「這正是IB最大的難度,而不是最後那個考試,是需要在兩年的課程內,要寫不同essays。」Cordelia的父母都是會計師,直言課程需要主動探究,平常多與朋友討論為主。「父母就算想幫也幫不來,不是因為他們不識那些題目,是IB很注重自己思考的過程,每科都要寫研究性的文章,要自己訂下題目,做研究,IB要求,是難過所學的內容。」她不想報道透露父親是哪位政經界名人,亦未因父親關係令自己有壓力:「我在房讀書時,他常常會攞茶俾我飲,很明白考試期間,不應該與我交流甚麼,完全無俾壓力。」父母對她有要求,卻從不給予壓力。「我每次失敗,考到不好的成績,父母是陪我分析失敗原因,幫我去面對。」像她升讀Yr 6要決定讀哪一程度的中文課程,想挑戰自己讀高級組別:「當時我的中文,是不懂聽講讀寫,我告訴他們自己很想讀,卻不知怎樣做……最後,他們陪我set up(目標),絕非那種在我背後看着我怎讀書……我考到八十幾分,他們會問:那十幾分去了哪裏?都有壓力,不過是很gentle那種,是考完俾壓力,一定不是考前。」

談政治說將來

國際學校的學生多傾向視自己為國際公民。兩位學生是香港人,又怎樣看香港未來前途,有多關心國際大事?有關政治議題,是他倆在訪問中,對答最戰戰兢兢的一環。

Cordelia的父親一直鼓勵她留意新聞。「是不可以不認識外面的世界發生甚麼事。」她讀Grade 13時自行報名參加劍橋大學三一學院Robert Walker Essay Prize for Aspiring Law Students,以「可否自行決定售出器官」一文贏得全球十大論文之一;亦曾在保護國際基金會協辦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活動,在律師行做實習生等。「我對legal ethics感興趣……我支持自行決定賣器官,那是屬於自己的東西,在不傷害人及自己健康的情況,合法化後,沒有黑市場便沒有危險。」她關心人權,相信法律可助人改善生活質素;而讀國際學校並不代表缺乏歷史知識,他倆同樣讀畢中國近代歷史。

Christopher曾義務教Band 3學校初中生英語,為期一年半。「他們對前途好像沒有太大希望,大家看將來很不同。只用考試看自己是否聰明,卻忽略了其他能力,其實,考試只是考你的方法,是否用得好而已……究竟怎樣令他們有夢想?不要只想着做功課、打機?他們都像一模一樣,沒有自我……(人是否生而平等?)不。我有想過自己有很多機會,其他人無,這令我有guilty,會想自己可以怎樣俾返(貢獻)社會。」

說起香港的未來,他說:「我們讀國際學校,在外面找到不同的skills、專業知識再帶回香港……同樣帶ideals(理念)、ideas回來,那些意見對某些人來說,可能不認同……都幾怕,究竟40年後返來香港,我們講的、寫的,其他人是否可以聽到、看到?」具哲學頭腦的學生如是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